qi2是不是国内不能用了



近年来,无线充电技术发展迅猛,但关于Qi2标准在国内的适用性问题却引发了广泛讨论。这一争议的核心,既涉及技术本身的迭代,也与国内外政策差异密切相关。

Qi2的诞生与升级:从15W到25W的突破

2023年11月,无线充电联盟(WPC)推出初代Qi2标准,最大功率仅15W,被许多用户吐槽“充个电像在等蜗牛爬”。但到了2024年,Qi2迎来关键升级——v2.2.1版本(品牌名Qi2 25W)将功率提升至25W,号称30分钟可充至50%电量,并强调其“跨品牌兼容性”,苹果、安克、绿联等厂商已推出认证产品。这一改进试图解决传统无线充电的痛点:线圈对准难、品牌间协议不通用。例如,过去换用不同品牌充电器,功率可能骤降至10W,而Qi2 25W试图通过标准化协议让用户体验更一致。

然而,这一看似进步的技术,却在国内遭遇了“水土不服”。

政策红线:频率与功率的双重限制

2024年9月,我国工信部实施的《无线充电设备无线电管理暂行规定》明确划定了工作频率范围(100-148.5kHz等频段),而Qi2的360kHz频率完全不在允许范围内。这并非简单的技术调整问题,而是触及合规底线——“连兼容都不行”

更关键的是功率差距。Qi2即便升级后25W的峰值,对比国产厂商早已实现的80W无线快充,显得“像自行车追高铁”。国内消费者已习惯“喝杯咖啡就能充满电”的速度,而Qi2的功率上限在政策和技术双重制约下,难以突破20W门槛。

qi2是不是国内不能用了

国产厂商的选择:是“看不上”还是“不能用”?

有一种观点认为,国产手机品牌拒绝Qi2纯粹是“技术鄙视”——“过时玩意配不上我们的快充黑科技”。但更深层的原因是政策合规性。例如,小米手机因需在底部放置激光通信模块,物理空间与Qi2的磁吸设计冲突。而政策频率限制直接封死了Qi2的落地可能,厂商即便想兼容也束手无策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国内品牌在政策调整后迅速恢复了80W无线快充,侧面说明技术储备并非瓶颈,政策导向才是关键变量

未来展望:生态割裂与替代方案

Qi2在国际市场的推广可能加剧充电技术的“东西分化”。海外用户享受苹果带头的磁吸生态,而国内用户继续拥抱超高功率快充。这种割裂短期内难有解方,除非Qi2调整频率或国内政策放宽——但两者目前均无迹象。

对消费者而言,选择变得简单却无奈:出国需备多款充电器,或接受“慢充”现实。而厂商的应对策略可能是双轨并行:海外机型适配Qi2,国内专供高功率方案。

在这场技术与政策的博弈中,Qi2的“中国之旅”尚未开始便已搁浅。它提醒我们:创新不仅要突破技术天花板,更要读懂规则这本书。

本文标签: 不能

下一篇:没有了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icgan.com/news/202509141377.html

185-2081-8530

18520818530